2015年6月2日晚7时整,第三十六期致知讲坛在昌平校区刘皇发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致知讲坛由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分团委主办,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学生会承办,中银律师事务所协办,以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路径为主题。出席本期致知讲坛的嘉宾有北京大学的陈永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刘计划教授、以及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的施鹏鹏教授。三位学界翘楚齐聚刘皇发,为法大学子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思想盛宴。
首先主持人简单介绍了目前人民陪审员制度“陪而不审,审而不判”的现状并问出了同学们心中关于人民陪审制度改革该何去何从的疑惑。接着,带着疑问与思考,同学们用无比热烈的掌声对今晚走向讲台的三位嘉宾表示了衷心的欢迎和感谢。
施鹏鹏教授率先进行了发言,他首先表示人民陪审员制度是自己博士阶段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自己博士论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因此,人民陪审员制度是自己关注已久的问题,希望能够借本次讲坛的机会把自己的心得思考与同学们分享。接着,他指出本次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是在司法体制的深层改革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他还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正当性依据进行了学理解读。他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政治价值在于缓解社会舆论对司法正义的压力,其司法价值一方面在于发挥平民理性,为职业法官提供另一种视角;另一方面有助于催化诉讼结构的变化,倒逼刑事审判制度改革。最后,施鹏鹏教授分析了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弊端。人民陪审员已经成为解决“案多人少”的陪衬,而人民陪审员的改革目标正是解决人民陪审员“常设化”、“附庸化”的问题,采用随机遴选的方式。施鹏鹏老师的讲授融入了许多社会时事以及他亲历的司法现实问题,诙谐幽默的风格和紧贴现实的讲解引起了同学们阵阵的笑声和掌声。
其后,刘计划教授通过对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和日本的裁判员制度的比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不在于有多少案件适用了陪审制度而在于人民陪审员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接着,他就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做了比较全面地介绍。他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缓解法官的压力和公、检、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完善合议庭评议程序等等作用。他同时指出这些功能真正实现必须建立在人民陪审员制度切实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最后,刘教授简单评述了目前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陪审制度适用的范围为什么排除死刑案件?文化程度是否能成为衡量其能成为陪审员的标准?人民陪审员的数量是否应该固定?这些问题都引发了同学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路径的思考,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接下来陈永生教授主要就本次改革方案的优点与不足发表了看法。他首先指出,陪审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司法民主,而本次改革方案的作用十分有限。他认为本次改革方案中将人民陪审员的年龄限制规定为28岁以上不符合陪审制度“同类审判”的原则,而把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文化程度从大专以上降低为高中以上学历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同时指出此幅度依然不够,目前中国仍然有83%的人因受到各种限制不能担任人民陪审员,从而导致存在83%的刑事被告人不能得到“同类审判”。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民陪审员庭前阅卷的权利会造成陪审员的思维定式,不利于陪审员作用的有效发挥。他还指出本次改革方案规定陪审员只决定事实问题,而实践中很多应当属于事实问题的却被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为法律问题,这无形中极大地压缩了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作用。
活动最后是气氛异常活跃的提问赠书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困惑已久的问题:陪审制度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司法独立?陪审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如何平衡?陪审员制度势必会导致审判效率降低,这样的成本是否值得?三位教授不仅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专业性和深刻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期致知讲坛对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虽然三位教授对目前的改革都抱有比较悲观的态度,但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解决司法制度中的种种弊端正是他们的使命。相信法大学子将循着法学名家的足迹,不断探索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路径,探索众多司法制度的改革方案,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